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发布于:2025-07-22 阅读:10
本文讲述了各地守护城市记忆的故事。河北正定因古建筑保护吸引大量游客;常德老西门历史与现代融合;柳州东门城楼见证城市兴衰。还有众多地方积极发掘文物、加强保护,让城市记忆得以延续,历史文脉薪火相传。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它们是岁月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如今,各地都在积极守护这些城市记忆,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城市记忆

河北正定,这座有着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宛如一座露天古建博物馆。“九楼四塔八大寺”错落有致,“二十四座金牌坊”点缀其间,现存隋唐以来古建筑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0处。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来到正定工作,他前瞻性地提出“文化兴县”“旅游兴县”,主持全县文物的普查建档工作,制定文物现场保护规划。在他的推动下,隆兴寺等古建筑得到了抢救性修缮。这些年,正定文旅出圈,2022年接待游客530.58万人次,2023年超1500万人次,2024年上半年游客量就超过3397万人次。

常德老西门则是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巧妙融合的典范。改造后的老西门,下沉式广场“葫芦口”成为市民观演、休憩的城市客厅;拥有2200年历史的护城河,通过“海绵城市”技术重现“十里画廊护城河”的古城记忆;矮城墙碉堡见证了常德会战的惨烈和老西门的蝶变;窨子屋承载着常德人的情感;钵子菜博物馆成为街区文化符号。

文物保护

柳州东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时期,历经600多年的风霜刀剑,见证着柳州城的兴衰荣辱、发展壮大。它是柳州五座古城门中迄今仅存的一座,也是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门楼。城门右边墙壁上镶嵌的石碑,刻着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时写下的著名诗篇。东门城楼自古以来有“喜门”之称,历史上柳州的学子、官员进京都要从这里出发。

除了这些地方,还有很多人在为守护城市记忆默默付出。“天门好人”敬业奉献之星、市博物馆馆长邓千武,十八载栉风沐雨,带领同仁发掘抢救文物古迹,寻踪觅迹整理史料。他从一名门外汉变成文博专家,参与了众多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如彭家山楚墓的发掘,填补了天门战国时期的文物空白;胡家花园的蜕变,让这座晚清“华中第一豪宅”重新焕发生机。

渝中区也高度重视文化保护工作。“十三五”期间,陆续出台系列新举措,推动考古发掘工作蓬勃发展,先后发现了老鼓楼衙署遗址、太平门遗址、朝天门城墙等一大批记录重庆城市演变的“历史化石”。在文物保护修缮方面,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对法国领事馆旧址等进行修复;在活化利用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对129处文物进行了活化利用,整体利用率达75%。

历史文脉

失落的“记忆之城”知子罗,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如今与老姆登村联合打造为“老姆登·知子罗景区”,并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仿佛定格在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时刻,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氛围,吸引着众多都市人们前来追思怀旧。

此外,海淀区开展全民阅读巡讲活动,体现了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酒泉的酒泉之泉,承载着霍去病的传奇故事和酒泉人的故乡眷恋,水位随季节变化呈现奇妙景象。

这些地方和人物的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记忆,让历史的光芒继续照亮未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城市记忆 历史文脉 文物保护 旅游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