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阿姨考上法大硕士”系虚假励志,流量陷阱需警惕

发布于:2025-09-05 阅读:0
近日,“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消息刷屏,获近19万赞。但校方核查无此考生,涉事账号被禁言。这类虚假励志故事精准触动社会神经,消耗公众信任,危害不容小觑,大家需警惕流量陷阱。

近日,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收获了近19万点赞。事情起源于8月30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帖文自称:“54岁硕士研究生今天去开学啦。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我用了30年时间。”

54岁阿姨

帖文配图是一位年龄偏大的女士与一张“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合影。这条内容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许多网友由衷点赞并表示要“转发给父母”。随着关注度上升,发布者还在8月31日进一步回应网友疑问,声称自己是“在研招网报名,参加12月统考和3月复试”,并解释了为什么五十多岁才考研。她称退休后时间充裕但闲不下来,除了出去玩和打麻将外,还想“学点有用的东西”。

然而,这番说辞看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9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明确回应澎湃新闻:“经该校研究生院核查,已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人员。”就连非全日制研究生中也找不到符合这些特征的人员。这位所谓的“励志阿姨”最终被证实只是社交媒体上又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而她的账号也因违反社区规则已被平台禁言。

虚假励志

虚假消息之所以能广泛传播,在于它精准地触动了社会敏感神经。“54岁”“河南阿姨”“政法名校”这些标签组合成一个引发集体共鸣的符号。在年龄与教育焦虑弥漫的当下,这样一个“大龄逆袭”故事,既迎合了公众对“终身学习”的价值期待,又为普通人提供了对抗“内卷”的情绪出口。

这不是网络第一次出现类似造假行为。从“外卖小哥保研”到“保安考上北大”,近年来类似人设屡见不鲜。它们往往强调身份反差、年龄特殊和命运转折,被迅速加工成“心灵鸡汤”。一旦被戳穿,不仅消耗公众信任,更伤害那些真正在努力打破偏见、突破自我的个体。

事实上,随着2014年考研年龄限制的取消,教育公平的边界已在不断拓宽。现实中确实存在不少大龄考研的成功案例。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考上广西大学研究生,50岁的杨艳成功上岸西南林大。来自山东济宁的杨艳,今年50岁,她历经两次考研,跨越2000多公里,终于在2025年圆梦法律专业。

流量陷阱

这些真实案例的存在,说明我们肯定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个体,无需依靠造神和虚构来证明什么。我们要赞美的是学习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高龄”“逆袭”之类的戏剧性标签。这也提醒了我们广大网友,对没有交叉印证的信息,不必急于推荐;对涉嫌造假的,该及时采取措施,尽量降低负面影响。

今年7月以来,中央网信办出手,重点整治剧情摆拍编造事件等问题,“54岁阿姨考上硕士”这类虚假励志故事,显然也属此列。我们或许应该努力让“大龄求学”去标签化、去奇观化。当一个54岁的考生不再成为新闻,当终身学习不再是一种偶然的个例而是一种常态,我们所追求的学习型社会才真正到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54岁阿姨 考上法大硕士 虚假励志 流量陷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