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翻垃圾找手表:“暖心”新闻缘何引发争议

发布于:2025-07-15 阅读:11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高温下翻8吨垃圾4小时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当地将其作为“暖心故事”宣传,却引发舆论质疑。此次事件为何引发争议?公共服务如何平衡温度与尺度?值得深入思考。

近日,山西大同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广东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赴大同旅游,孩子下车时不慎将儿童手表遗忘在列车上。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后,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将垃圾转运至空地,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经过4个多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堆中逐一翻找,终于将儿童手表找到并送还卢女士。

环卫工

当地媒体将此事作为“暖心故事”进行宣传,游客也十分感动,称“大同不仅风景美,人心更美”。然而,这一“暖心故事”却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普遍质疑。网友们提出了诸多疑问,如“这有必要吗?”“谁来心疼环卫工人?”“为价值几百元的手表耗费如此公共资源是否合理?”“高温下徒手翻找垃圾4个多小时,是否缺乏了对基层劳动者的体恤与共情?”

回顾过往,当地城管部门并非首次帮助市民或外地游客寻找失物,像听障人士丢失人工耳蜗、市民丢失存有重要资料的手机等事件,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全力寻找时获得了大众赞赏。但此次寻找儿童手表却引发巨大舆论争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事件发生在持续高温天气,环卫工本身户外工作就很辛苦,还要花费4小时翻找8吨垃圾;其二,一块普通儿童手表,环卫工4小时的人力成本加上垃圾转运费用远超其价值,且让人质疑手表所有者是否尽到看管义务;其三,宣传只强调“环卫工无私奉献”,未提及防护装备与补偿,将个体苦难浪漫化为政绩标签,导致负面舆论传播。

公共服务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当地相关单位“宠客”本无错,但将“宠客”成本过度转嫁给处于相对弱势的环卫工,就会触发公平争议。公共服务有特殊性,不能简单用“成本—收益”逻辑衡量,但也不能无视成本投入和具体情况评估。

为了让公共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尺度,或许可以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区分“紧急救命物品”与“普通失物”,明确启动高成本搜索的标准,避免资源滥用。例如我国很多景区针对驴友实行“有偿搜救”。从传播角度,应宣传制度保障和受助者感谢,而非一味歌颂个体牺牲。

劳动者权益

此外,技术层面也有改进空间。垃圾处理站可配备金属探测器等基础分拣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消耗。同时,要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合理的回报,不能让他们的“奉献精神”成为无奈之举。

总之,公共服务应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合理配置和劳动者权益保障,避免“暖心”变“闹心”,让城市文明在温度与尺度之间找到平衡。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环卫工 翻垃圾找手表 公共服务 劳动者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