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晚上11点半后的大脑”上热搜,科学解析深夜冲动原因

发布于:2025-08-30 阅读:0
近日,“不要相信晚上十一点半后的大脑”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称深夜易做“傻事”,如冲动消费、贪吃等。中医和心理学专家指出,熬夜影响脑健康,还解释了“深夜效应”成因,同时给出调整作息建议,助大家守护大脑健康。

近日 “不要相信晚上十一点半后的大脑”这一话题冲上热搜 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 人一到深夜就容易干“傻事” 像冲动消费、自我怀疑、老想吃东西等。

深夜冲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 这种现象被称为“深夜效应”。白天 大脑会释放血清素 帮助控制情绪。夜深后 血清素分泌水平下降 情绪控制力减弱 小烦恼会被瞬间放大。而且经历长时间工作和活动 身体与脑力能量大量消耗 自控力变差。到了晚上 大脑认知资源近乎枯竭 没有能力做出全面分析 决策能力大幅下降。此外 白天人们受各种社会角色约束 言行保持理性 夜里则容易过度关注甚至放大负面感受 持续、反复自我审视会让人在不悦、悲伤中越陷越深 继而做出冲动、失控的选择。

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部主任、主任医师杨家耀从中医角度对“深夜智商税”进行了解释。中医认为“肾藏精 精能生髓 髓能充脑” 脑的功能依赖脑髓的充养 而夜间是肾精藏纳与髓化的关键时段。长期晚睡持续“耗伤肾精” 导致肾精不足以生髓 脑髓渐空 除认知功能退化外 还会伴随头晕耳鸣、精神不振等症状 加速大脑“老化”进程。

大脑健康

杨家耀表示 22时30分入睡是给大脑最好的礼物 是遵循人体生理节律与中医顺时养生原则的科学选择。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认为 夜间睡眠与脏腑健康息息相关 不同时间段对应着不同脏腑的经络运行和修复。亥时即21时~23时 三焦经“上班” 给大脑送“气血快递” 子时即23时~凌晨1时 胆经“值班” 给大脑“精气”充电。22时30分入睡可衔接亥、子两时辰的脏腑功能节律 0时30分入睡则错过胆经藏精关键窗口期 易致气血濡养不足、胆气失养 间接引发大脑功能效率下降。

如果你不仅晚上容易冲动 在白天也经常莫名愤怒、烦躁 那可能是身体严重缺觉了。平时出现以下几种表现 其实都是身体释放的“缺觉信号”。一是倒头就睡 经常躺下后5分钟内就入睡 可能存在严重睡眠不足。二是容易健忘 睡眠不足会导致难以形成记忆 逻辑思维不清。三是饥饿感强 睡不够影响瘦素和生长素等激素 增加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四是笨手笨脚 睡眠不足会导致行走不稳、协调性差以及意外频繁发生。五是更易走神 开车时错过公路出口、忘记转弯 或做事注意力不集中 都可能与睡眠不足有关。六是口齿不清 缺觉时 人往往很难有自发性的复杂话语 更容易出现口齿不清、口吃和说话单调等问题。

睡眠健康

对于习惯性晚睡人群 杨家耀建议通过渐进式提前15~20分钟入睡、夜间减少蓝光刺激以促进褪黑素分泌、睡前避免摄入咖啡浓茶等措施 帮助身体逐步适应规律作息 为大脑健康构建保护屏障。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重视睡眠 按时入睡 让大脑保持“满电”状态。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深夜冲动 睡眠健康 大脑健康 深夜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