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科学”流言榜发布,多则常见流言被辟谣
8月29日发布2025年8月“科学”流言榜,对多则近期科学流言进行辟谣。如哺乳期母亲生病不能吃药、干货没有保质期等。为大家揭开这些流言背后的真相,提供科学的生···
2025-08-30
2025年7月14日,河南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高温天气,多地气温冲破40℃,省、市两级气象台相继拉响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据省气象台数据,当天全省共发布128条高温预警,71个县市气温高于40℃。
当日,郑州、新乡、焦作等地气温纷纷突破40℃大关,河南省气象台于中午12时将预警升级为红色。这场酷热天气让不少市民真切感受到了“炙烤”模式。已有市民因热射病(重度中暑)而就医,高温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根据省气象台最新预报,7月15日,黄河以北和洛阳北部、郑州、开封、商丘西部、许昌、周口北部、漯河北部等地,最高气温仍将升至40℃以上。到了7月16日,高温重心将稍向南移动,影响黄河以南地区。气象部门提醒,本轮高温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公众需做好长期防暑的准备。
那么,“红色预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省级红色预警的启动门槛极高,它考量的是全省范围的极端性,要求未来48小时内全省有60个以上县(市、区)最高气温连续升至40℃以上,是一个代表着全省进入高温应急状态的综合指令。而像郑州,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当主城区、航空港区、上街区等区域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时,即满足发布红色预警的条件。
每年酷暑,总有人感觉天气预报“不准”,觉得实际感受比预报的要热得多。气象专家表示,这并非预报不准,而是我们混淆了几个不同的“温度”概念。天气预报里的温度是在离地1.5米、通风良好且晒不到太阳的白色百叶箱里测出来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全球的气温数据有一个统一的“标尺”,可以相互比较。而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水泥路和柏油路面在烈日下疯狂吸热,周围的高楼大厦阻挡了风,又反射着热量,这种“城市热岛效应”,通常会让市中心的实际气温比郊外气象站的预报值高出1℃到2℃。
此外,我们常说的“体感温度”是非常个人化的。空气湿度对体感温度影响巨大,当气温33℃、但空气湿度高达80%时,人体的闷热感可能比干燥天气下的35℃还要强烈。有没有风吹、是否正被太阳直晒、甚至穿了深色还是浅色的衣服,都会直接改变我们感受到的热度。
如此高温天气,对河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居民生活方面,高温天气下,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大幅下降,用电量急剧增加。郑州电网负荷甚至突破历史峰值,相当于300万台空调同时运转,变压器过载风险激增。
在农业生产上,高温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严重威胁。部分地区的农作物正处于生长关键期,持续高温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比如,玉米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持续的高温会影响它的穗分化能力,雄穗和雌穗发育受阻,雌雄不协调,后期会导致雄穗的分枝数目减少以及雌雄不协调的现象,还会使花粉的活力降低,影响授粉质量。
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高温天气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可能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心悸等症状,甚至可能引发热射病等严重情况。郑州某医院单日接诊27例热射病患者,6例多器官衰竭。
面对高温天气,河南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气象部门强化天气监测、分析和预报,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适时增加预报频次,为重点行业领域提供气象服务保障。能源、电力部门加强应急值守和抢险力量准备,确保电力供应稳定,避免大面积停电事件发生。卫生健康部门强化高温健康防护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急诊力量配备,提高对中暑患者诊疗能力,做好高温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各类施工企业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施工,为作业人员配备防暑药品、饮用水,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停止露天室外作业;高度重视高温天气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坚决杜绝因麻痹大意和违规操作引发中毒等事故发生。旅游景区、旅行社强化安全管控,做好游客引导和应急处置准备,部分景区启用防暑水雾装置,喷一喷更清凉,提升游客体验,必要时采取限流或临时关闭游乐场所等措施。农业部门加强旱情和墒情监测,指导农业作业人员避开高温时段作业,组织做好农业防灾减灾。
广大民众也纷纷开启“防暑模式”,空调、风扇等制冷设备成为家中的“救命神器”,冷饮、西瓜等消暑食品销量大增。人们在出行时也尽量选择在早晚相对凉爽的时段,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戴上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
希望随着冷空气的到来,河南的高温天气能够早日缓解,回归清凉与舒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
8月29日发布2025年8月“科学”流言榜,对多则近期科学流言进行辟谣。如哺乳期母亲生病不能吃药、干货没有保质期等。为大家揭开这些流言背后的真相,提供科学的生···
2025-08-30
近日,“不要相信晚上十一点半后的大脑”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称深夜易做“傻事”,如冲动消费、贪吃等。中医和心理学专家指出,熬夜影响脑健康,还解释了“深夜效···
2025-08-30
近日,深圳龙岗某小区被传建坟墓引发关注。媒体走访发现施工地在小区外公共用地,工人称是翻新土地庙且已获批。龙岗区民政局回应该构筑物非无主坟墓,属民间信仰···
2025-08-30
2025年9月起一批新规施行,涵盖社保、租房、教育等多领域。如免费学前教育推进,新增养老金领取方式,符合条件消费贷款可贴息,电动自行车速度有规定,非居住空间···
2025-08-30
今年七夕,“垃圾桶寻宝”在社交平台流行。网友分享攻略,组团蹲点商场、高档小区垃圾桶,想捡鲜花、饰品等。但律师指出,若捡到贵重物品拒不归还,可能涉嫌侵占···
2025-08-30
最新资讯
8月“科学”流言榜发布,多则常见流言被辟谣
“不要相信晚上11点半后的大脑”上热搜,科学解析深夜冲动原因
深圳一小区被曝建坟墓,民政局回应正核查
9月新规来袭,涉及生活多个方面
七夕“垃圾桶寻宝”火了?背后藏多重风险
被忽视的家庭隐患:禁用插线板仍在“潜伏”
武汉警方辟谣:“双胞胎学生跳楼”系谣言,杜撰者已被处理
良品铺子就“花生上树”宣传致歉并全面核查
反诈老陈打假嘎子哥翻车,直播江湖风波又起
32岁男子跨省通勤两年多,每日6小时往返京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