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北京现基孔肯雅热病例,专家解读防控要点

发布于:2025-07-24 阅读:9
7月22日,世卫组织就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广东佛山确诊超3000例,北京有境外输入病例。专家解读,该病主要由伊蚊传播,无人传人迹象,多数为轻症,关键要灭蚊、清积水、防叮咬,高危人群需关注。

近期,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广东和北京均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这一情况为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让大众对基孔肯雅热有了更多的关注。

基孔肯雅热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在广东省佛山市,从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2日,该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3000例。7月22日,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那么,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它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被带毒蚊子叮咬后,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1到12天,一般为3到7天。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患者通常会出现明显症状。首先是发热,体温可达39℃或以上,可能会出现持续1 - 7天的高烧,部分患者还会有烧退3天后再次发热的双峰热现象。同时,患者会伴有剧烈的关节疼痛,集中在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严重时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且疼痛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另外,大约80%的患者在发病后2 - 5天,会在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瘙痒感。除此之外,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可能出现。

病毒传播

不过,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的临床观察显示,绝大多数病例都属于轻症。发热通常在几天内就能退去,皮疹和关节疼痛虽然令人难受,但缓解速度也相对较快,平均5到7天即可痊愈。但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对于大家关心的基孔肯雅热是否会人传人这一问题,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

那么,该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呢?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副主任何剑峰介绍,预防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和防叮咬。

灭成蚊方面,在家可使用各类家用灭蚊药物,例如电蚊香、灭蚊片或灭蚊喷雾罐等灭蚊。清积水也非常重要,伊蚊通常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幼虫。在家庭环境中,常见的伊蚊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万年青、富贵竹、绿萝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以及屋顶积水的容器等;在户外,则主要是各类有积水的容器。通过翻盆倒罐,清除各类积水,就能有效消除蚊虫的孳生环境,从而减少蚊虫的滋生。

预防

防叮咬措施也必不可少。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个人如果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的情况,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者疫区旅居史者,要立即就医治疗。

目前,佛山市已启动应急响应,指定了53家医院为定点收治机构,准备了3600多张防蚊隔离床位,并新增35家医院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储备了充足检测试剂。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在院治疗的都是轻症患者,没有重症病例。

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蚊灭蚊和自我防护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家园。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基孔肯雅热 病毒传播 症状 预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