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特供”生意:市场乱象与未来走向

发布于:2025-07-21 阅读:8
本文聚焦“特供”生意,从特供酒市场乱象到山姆会员店选品问题,再到电商特供的发展,揭示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消费心理及监管难题。提醒消费者认清“特供”本质,呼吁监管升级,推动市场回归公平健康。

“特供”一词,在商业领域颇具吸引力,似乎意味着高品质、独特性。然而,现实中的“特供”生意却乱象丛生。

特供酒

先来看特供酒市场。2024年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13.2万瓶“特供酒”及9.2万件包材被绿色环保、无害化销毁。这些所谓的“特供酒”,成本低廉,有的甚至只需3元,却打着党政机关和军队的幌子,摇身一变成为售价上千元的“高端酒”。监管部门强调,市面上销售的“特供酒”全是“特假酒”,它们不仅欺骗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还严重损害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

制售“特供酒”的乱象由来已久。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将低价酒灌装进假名酒的瓶子,穿上“特供酒”的外衣。部分消费者认为标注“特供”字样的酒能标榜身份、体现品位,送礼有诚意、待客有面子,这也为“特供酒”市场提供了生存土壤。为了整治这一乱象,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公安部也部署了“净风”专项行动。多地公安机关侦破了一批非法制售“特供酒”重大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铲除制假窝点。

山姆会员店

除了特供酒,“特供”生意还延伸到了其他领域,比如山姆会员店。山姆会员店曾被视作会员制超市标杆,但如今却因选品问题被骂上热搜。会员们抱怨山姆如今的选品不能让他们满意,尤其是上架了好丽友等商品后,认为山姆变了,不再是那个可以“无脑入”的山姆。而且货架上那些没有Member’s Mark标志,且在其他商超随处可见的商品,让他们觉得每年缴纳的会员费成了智商税。

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经营模式类似于特供生意。它针对中国中产阶层,通过会员制度制造等级区隔,利用“凡勃伦效应”吸引消费者。其爆款商品通过网络平台病毒式传播,让山姆会员成为一种代表生活精致、对家人食品安全负责的标签。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供应链和品控的压力。山姆为了维护精致中产的高价值感知,将成本转移到供应商头上,频繁淘汰SKU,要求供应商承担新品开发成本、升级生产线等。但近年来,山姆接连被爆出明星商品配方被偷换、小众尖货被下架、商品变质等负面消息。

再说说电商特供。“电商特供”最早出现于家电行业,品牌为避免电商冲击线下渠道,生产出“电商专供款”。然而,消费者发现电商特供商品往往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同样品牌型号的商品,线上线下在配置、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彩电,线下用的是韩国ISP屏,线上则是普通LED屏;清风卷纸,电商款和超市购买的在层数、段数上也不同。

电商特供

不过,随着电商的发展,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一些企业借助电商平台,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按需定制,实现从“电商特供”到“消费者特供”的升级。例如新宝电器为拼多多增设生产线,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东菱牌绞肉机,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

“特供”生意在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但都反映出商业利益、消费心理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应认清“特供”的本质,不被虚假概念迷惑;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企业则应回归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特供生意 特供酒 山姆会员店 电商特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