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来袭,全面了解与有效预防

发布于:2025-07-25 阅读:11
近期,基孔肯雅热引发关注。世卫组织发出警报,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出现输入疫情并本地传播。本文介绍其传播方式、症状,专家称可防可控可治,无人传人迹象,还给出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等预防建议,助您有效应对。

夏天蚊虫活跃,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疾病悄然来袭。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

在广东省佛山市,从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2日,该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3000例。北京市疾控中心也表示,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病例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那么,基孔肯雅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它主要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携带病毒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 - 3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时,病毒还可通过输血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在宫内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不过,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间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基孔肯雅热感染后的症状有哪些呢?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3 - 7天(范围为1 - 12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蚊媒传染病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且疼痛多集中于手腕、脚踝等小关节,而登革热则以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为主。两者的防控措施相似,均需通过灭蚊、清理积水和防叮咬阻断传播。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环境防蚊清积水方面,要翻盆倒罐清空闲置盆、罐、桶、轮胎等容器积水;填平树洞、竹洞、洼地;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等积水。水养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每周要彻底换水1次,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部;宠物饮水碗、花盆底盘等要及时清空积水。储水容器(水缸、水池等)要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妥善处理垃圾,避免废弃瓶罐形成积水。

个人防护也很重要。居家时,要安装纱门、纱窗,睡前使用蚊帐;适时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杀灭成蚊,定期清理卫生死角。户外时,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要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喷涂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处久留。

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要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要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预防措施

此外,中医在预防基孔肯雅热方面也有一些方法。中医强调“顺应天时”,通过饮食、起居、外治法,全面提升防护能力。例如,悬挂艾草、香囊,中医常用艾草、丁香、薄荷等驱蚊,可将干艾叶或中药香囊挂在门窗处,或睡前点燃艾条熏房间(注意通风);还可以自制中药喷剂,用金银花、藿香、紫苏各10克,加水煮沸后晾凉,装入喷雾瓶,外出前喷洒在衣物或周围;室内摆放薄荷、驱蚊草(香叶天竺葵)等“驱蚊绿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散发蚊虫不喜欢的味道。在强体质方面,可通过特色药膳,如苦瓜绿豆瘦肉汤、荷叶茯苓粥、金银花露、赤小豆冬瓜汤等,清热祛湿,增强抵抗力。

总之,面对基孔肯雅热的威胁,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基孔肯雅热 蚊媒传染病 预防措施

相关文章